我国最大的IT项目管理门户网站,国内IT项目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提供商

当前位置:首页 > 敏捷开发 > 正文

激发团队自组织热情,让敏捷转型的无形成果有形化 - 世界20强大型IT公司的敏捷转型干货(3)

2018-11-16 来源:优普丰敏捷教练Scrum 沈灏Steve
背景介绍
 
○IT通信产品部门, 50% +全球市场份额, 年收入 = 20亿美金
○市场竞争激烈
○近5年的敏捷转型期
○人员
•在中国,大约170研发和产品管理人员待转型(最终转型为14 scrum团队)
•传统职能部门的组织形式(架构/开发/系统测试/Alpha/Beta/硬件/维护性开发组等)
•跨洋的异地PDCA
○交付时的版本质量被视为最高优先级
○传统瀑布式项目评审流程(Q-Gate)
 
关于激发团队自组织的小结
 
○Autonomy(自治):主要在于团队敢于对HOW做出承诺,对WHAT大胆提问和建议,并对Sprint执行进行PDCA的执行和调整。在具体实践中,尽量引导团队的自发性。有时是问题式发问,有时是大概的演示,也有“激将”,以及带着方案的“民主”式讨论。对错相对次要,重要的是,团队的小伙伴们真正参与了 (Engaged)。即使有争论,那也是建设性的!具体场合有Retro,Standup,平时线下接触中的。对待同志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找出合理答案才好。Team投票做出的选择,我们必须尊重。在我经历的Teams实践中,如果做出了不太理想的选择,团队还都会自我调整的。而且,有过一定的教训后,一般Team做出的选择,实践证明没啥不好的。他们也知晓步子不能太大,小步前进,夯实每一步。
 
○Mastery(钻研):主要是team对掌握技术的广度和深度相联系。这方面我经历的实践是,team一道确定互相分享和学习的内容。以及,工作中能尝试的相关新技术。包括不同角色的互换(Developer <-> Tester, > developer <-> Scrum Master, Tester <-> Scrum Master)。Scrum Master也可以参与一些Tester和Product Owner的工作,以及Bug fixing,Code review。
 
○Purpose(目的):主要有几个方面,和团队一起的实践。
•对release和sprint BL的why的理解和反馈;
•对sprint运行(PDCA)的管理和改进,如:控制同时进行的US(WIP),不必等到sprint结束时再接受US;
•对自我发展的目标进行设置和调整
 
 
转型的大致成果
 
○产能:经业务方比较确认,在相同发布周期内,至少能多加25%的需求量。
 
○质量:回归测试阶段的缺陷数少了1/3,现场回来的报告也同样证明缺陷数的下降。这家公司在业内以质量著称。
 
○相似范围的发布版本回归测试时长,缩减了50%,从7周下降到了3周不到。
 
○发布节奏:从12个月降低到了3个月;最终是2周一次Sprint,3个月是6个Sprints。第五个Sprint就不能加新的Feature了。开始Release的Integration和Regression。
 
•发布列车,如下图
 
 
•发布级会议流程,如下图
 
 
•持续波浪式发布需求调整。只要没到发布回归测试阶段,发布Backlog的调整能直接反映到Sprint Backlog
 
•团队内和跨团队的增量演示及反馈
 
•排优先级的方法:
 
◆投资组合层(Portfolio): 由IRR定义业务价值,然后按比例分配投入团队的数量
 
◆特性层(Feature): 按需分别运用了Kano和Karl Wieger
 
○新的组织架构
 
 
个人回顾
 
○敏捷转型是个长征。想象一下转型中可能遇到的各个难点吧!如:跨团队协作,以及职能部门的变动,和其它支持性职能部门的敏捷化。敏捷转型的所关注的成长包括个人,团队,跨团队等方面的行为和认知转变。从本质上来说,敏捷转型是一种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就我而言,我从这些各类的思想和实践中受益不少Kurt Lewin, John Kotter, ADKAR, John Fisher, 等.
 
○在敏捷转型这样的草根式变革中,虽然执行层面的参与度很重要,但是大老板的支持和理解更有甚之。如果大老板对敏捷转型的支持和理解只能到达某个层次,那么整个转型的“天花板”也就到了
 
○当然,转型中关键人员对敏捷的接受度和理解也很重要。否则,转型的暂时性成果很容易就会被现实打回原形。回到关键人员对敏捷的实际理解之处。较好的办法是集小胜为大捷。将良好的实践在组织中固化下来,并推广。对于转型中的重要贡献者予以适当的奖励
 
○转型中,尽量多交流。尤其是本地的敏捷社区,大家一定能从中获益。就算是传统的PMP人员,也能转型工作有启发
 
○A lot of people helped and supported along this journey, and I want to thank those volunteered from internal community, esp. Xuan, Eleanor, David, Kun, Fiona, and many others…
 
作者:沈灏(Steve)13+年的IT项目管理经验,19+年的IT从业经验。担任过资深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测试团队经理,项目群经理,产品经理,项目群经理负责人,Scrum Master,敏捷Coach等职位。负责过Waterfall,迭代增量式-小瀑布,以及Agile项目/项目群。特别在项目群管理,敏捷项目和敏捷团队的服务和引导有丰富的经验。服务过的项目遍布多个公司,包括:思科,米么金服,微软,诺基亚,阿尔卡特上海贝尔等公司。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more

PMO

Copyright © 2021 IT项目管理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4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1152463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IT项目管理界——我国最大的IT项目管理门户网站,隶属卓橡公司

IT项目管理界官方微信

IT项目管理界官方微信

PMO大会官方微信

PMO大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