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IT项目管理门户网站,国内IT项目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提供商

当前位置:首页 > 敏捷转型 > 正文

敏捷转型16个月,我总结这期间的得与失

2019-12-24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小蚂蚁
到今天,我们已经在敏捷转型的路上已经磕磕碰碰的走了16个月。从启程时的兴奋到现在的淡然,回想起来还是“图样图森破”,原以为把敏捷那一套运作模式拿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就会好转起来。
然而,并没有那么简单——受限于组织架构,仅仅是把敏捷那一套运作模式照搬过来我们就做不到,更别说照搬过来后能不能适应我们的产品研发了。
虽然,目前敏捷转型和预期比起来进展不够理想,但是在期间我们还是运作起来部分优秀的实践,提高了产品研发效率。
本文将总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型过程中踩过的坑,以作前车之鉴。也聊聊在转型过程中,哪些优秀的实践可以尝试,走上渐进变革的道路。
一、初识敏捷:我们的敏捷做对了吗?
在接触敏捷之前,大家对敏捷都是一知半解,更多的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敏捷就是快“。一旦有人觉得不快时,就会发出质疑:我们的敏捷做对了吗?
另外一方面,由于刚接触敏捷,我们开始变得理论化,严格遵循敏捷定义的方式方法,条条框框;带着对敏捷的敬畏,天真的认为敏捷规定的都是好的,敏捷之外的方式方法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
这就是我们在刚接触敏捷时,最大的两个误区。
1. 目光不要只关注敏捷的快
快,仅仅是敏捷带来的一个结果而已。单纯的只关注这个结果,并不能对我们的转型带来什么帮助。
关于快的定义,我们习惯性的参考别人做产品是什么样的节奏,找到业界的优秀企业作对比,认为做到那样才是快。
然而,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对应产品的品类和复杂度,忽略他们的组织文化、组织架构、人员素质、开发过程中的取舍等各种细节。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全是优点,自家的孩子一堆问题,却不去了解别人是如何解决那些问题的,付出了什么代价,只想取别人的优点,忽略别人的缺点。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便宜十六策•思虑》
我们在做敏捷转型时,引入了外部咨询培训,培训过程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
“我们以前做产品时,一天可以发二十几个版本。”
这样的例子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太刺激了——我们的产品要一个多月才能发出去一个版本。
虽然我们知道老师举例的产品是web端产品,与我们的产品完全不一样,我们还是不由自主的认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到一周发一个版本,甚至更快?毕竟别人一天20多个版本啊。
对,我们的目光完全被“快”吸引了。于是什么都围绕怎么能更快去开展改革,想方设法的充分利用资源,各种并行,反而导致混乱。
2. 不忘初心,实事求是
我们是一家销售消费类硬件产品为主的公司,在引入敏捷之前,我们采用的瀑布开发模式,在产品复杂度低,研发人员较少的情况下,运作还比较良好。
但是,随着产品复杂度的增加,研发人员增多,人员依赖度的增加,这样的研发模式变得十分笨重;连一个基本的信息传递都出了问题,集成一个版本变得十分困难,发布日期也总是一拖再拖。
从结果上看,就是我们不能按时发布,发布的周期比较长,产品研发变得“不敏捷”。
然而要实际落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在这几方面改善:
建立新的沟通机制,保障跨领域协作的有效沟通。
需求要进行有效的优先级排序,并控制数量,并承诺对应优先级需求的交付率。
避免建立过大的团队组织,如果存在,需要根据业务的独立性,拆解为适当规模的小团队。
团队之间人员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more

PMO

Copyright © 2021 IT项目管理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4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1152463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IT项目管理界——我国最大的IT项目管理门户网站,隶属卓橡公司

IT项目管理界官方微信

IT项目管理界官方微信

PMO大会官方微信

PMO大会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