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的IT项目管理门户网站,国内IT项目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提供商

当前位置:首页 > CMMI > 正文

常见的同行评审二十大问题及对应策略

2018-11-15 来源:老丛讲桌 丛斌博士
      再顶尖的软件工程师也照样出错。犯错不可怕,重要的是及早发现并解决这些错误,而不是等到错误的定位变得艰难,修正时需要付出庞大代价才出手。这就是CMMI和5000A中同行评审的目的(Intent)!
 
      虽然同行评审在国内CMMI或5000A三级组织的质量控制体系中都貌似常委位置,但我看到的评审基本上扮演政协的角色。
 
 
      不少留言希望我能聊聊同行评审的一些问题及有效对策,这里我做了一些梳理,但限于篇幅限制(手机快速阅读类文章超过2000字的基本属于不知趣),只能舍弃一些细节。这么说吧,四句话概括同行评审的问题:缺乏评审文化,计划性差,评审方法不正确,领导不重视、不要求。
 
      下面的建议呢,希望能帮助开拓思路,就算没有药到病除,也不要放弃治疗。继续实践,逐步完善!
 
三个常见的同行评审文化问题
 
      问题一:许多技术人员不习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评审,也有些人从心里不愿评审别人的工作。
 
      应对办法:有效的培训当然是必须的,软件开发是团队行为,让大家认识同行评审的三大好处:发现缺陷,改进过程,知识共享。建议从一些非正式评审开始(如互查,结对子等),逐步让大家接受这个实践,使之成为工程人员常态化的工作。
 
      问题二:有些评审变成了人的评审,整个过程作者俨然是对方主辩手。兄弟,大学生辩论赛你一定拿过奖吧?
 
      应对办法:管理层必须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评审环境,对产品不对人,承诺发现的缺陷数据不会用来考核。团队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选择评审组成员时,适当考虑规避潜在的冲突。
 
问题三:评审组长(moderator)不能有效的控制评审过程。    
 
      应对办法:评审组长是评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需要情商智商双高啊。不妨考虑建立一个资源池,对评审组长做专门培训,同时不断筛选,逐步形成一个称职的评审组长团队。
 
四个常见的同行评审计划问题
 
      问题一:计划里看不到评审活动,许多人认为评审会拖项目进度的后腿。
      应对办法:确保进度计划包含评审活动信息——内容、人员和时间。根据需用开发生命周期,明确相关产出物的评审点。通过关注返工工作量比例,让大家认识到评审必要性。
 
      问题二:一旦项目组面临进度或其它压力,评审基本是第一时间领盒饭的。
      应对办法:培训!让大家全面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以数据服人,牺牲质量追进度基本死的都很惨。
 
      问题三:评审成员职责不清,除了作者都是友情赞助,即无动力,也无压力。
      应对办法:可以参考下Ron Radice 的同行评审的书,里面给出了相关评审角色及对应的职责。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奖励发现有效问题多的员工。
 
      问题四:不恰当的评审内容,要么都评,要么都不评。没有把有限的资源到关键点。
      应对办法:解决评审计划的关键是掌握评审速率。根据实际约束条件,评审组长需要和作者一起确定需要评审的内容、评审方式、人员和时间。
 
Ron‘s Peer Review Book
 
九个常见的评审方法方面问题
 
      问题一:使用不恰当的评审方法和分析技术。
 
       应对办法:不同的评审对象需要不同的评审方法和分析技术,针对需求、设计、代码、测试用例、手册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问题二:评审讨论会要不纠结于一些历史旧账,要不就变成了一个群英献计献策大会,没人关注缺陷,严重跑偏。
 
       应对办法:及早评审,拖后评审容易纠结之前一些技术决策。在培训中明确评审的定位,在作者的解决方案上找出错误。
 
       问题三:评审仅能发现某些类型的问题。
 
       应对办法:走正式评审流程,同时做一些缺陷泄露分析,分析结果给和评审员分享,用在后续评审中,
 
       问题四:大部分评审发现的问题都是不重要的小问题,极少发现严重问题。
 
       应对办法:首先确定这些严重问题是如何被发现的,反思如何针对性的改进现有评审的检查项及分析方法,同时看看评审速率是否需要调整。
 
       问题五:虽然做了无数次评审,仍然搞不拎清合适的评审速率,走马观花也是必然。
 
        应对办法:养成习惯,做好数据收集模板,每次评审结束记录员花几分钟填下数据。逐步确定ROI较好的速率点。
 
       问题六:只会一种评审方式,技术评审和管理评审没有区别。
 
        应对办法:学习!业界各种评审方法学习并本地化。通过培训及指南让团队选择合适的方法。
 
        问题七:评审检查单缺乏针对性,像个漏洞百出的网,貌似想捕住所有鱼结果啥也抓不到。
 
       应对办法:泄露分析!针对性!
 
       问题八:不控制评审规模,每个阶段安排一次评审,一次可以评一天,造成低效无反馈!
 
        应对办法:用精益思想把规模打小,300页需求可以增量编制,增量评审。如果我们做十次,每次学到的都可以用在后面的分析和评审中。
 
       问题九:收集了一些评审数据(CMMI和5000A有要求),但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数据。
 
        应对办法:速率驱动分析评审数据,做好评审规划,找出ROI的合适点。
 
四个常见同行评审中管理者的问题
 
       问题一:许多管理者对同行评审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不支持是因为觉得评审不值得做,不反对是因为这是CMMI或5000A的要求。
 
       应对办法:还是那句话,拿数据服众!用试点数据验证效果,真正让领导全面理解评审的定位价值。
 
       问题二:管理者不对同行评审提出任何要求。
 
       应对办法:让最高管理者发布评审方针,指定一位高管负责整个组织的评审工作。
 
       问题三:管理者参加一些不应该参加的技术评审,结果就是一鸟入林百鸟无声。
 
       应对办法:在方针中明确不同评审的参与者,严格执行,当然说明原因。
 
       问题四:管理者用评审收集的缺陷数据考核技术人员。
 
      应对办法:讲清楚这种做法的危害,同样在方针中明确禁止误用评审数据。   
 
      CMMI 2.0把同行评审上升为实践域,但并不意味着它在中国软件组织就能发挥真正作用。还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继续实践,逐步完善!继续实践!继续!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IT项目管理界发布的所有资讯与文章是出于为业界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浏览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发布媒体所有。如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在两个工作日内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敬请谅解!

延伸阅读:

more

会议活动

more

公开课

more

PMO

Copyright © 2021 IT项目管理界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62359号-4 如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原发布媒体

本着互联网分享精神,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其他网站和媒体,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进行删除或修改处理

客服电话:010-89506650 89504891 非工作时间可联系:18701278071(微信) QQ在线:511524637

新闻与原创文章投稿:tougao#cpmta.com 客服邮箱:info#cpmta.com(请将#换成@)

IT项目管理界——我国最大的IT项目管理门户网站,隶属卓橡公司

IT项目管理界官方微信

IT项目管理界官方微信

PMO大会官方微信

PMO大会官方微信